他们生活在纽约_陈昀

“他们生活在纽约”

记录一群在美国工作的华人艺术家、创意人、设计师


美国是全球教育产业化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我这次采访的几位年轻人是全美最知名的几所设计院校的毕业生或者在读。和我们那年代留学生一天打两三份工、中午用饿得咕咕叫的肚子提醒着教授的下课铃、听课时常饿到头晕、习惯用暴走替代任何交通工具所不同的是,这群八零末九零初的年轻人自信、轻松、富裕在他们身上一样不少。“温柔妥协”背后质疑一切的精神而又隐隐地咄咄逼人。“儿时学校集体生活的压抑远大于温暖。传统的教育在他们身上表现为长久持续的中度竞争压力,使得他们年纪很轻就有强烈挫折感。之后,他们倾向于宣泄压力但行动消极、功利和不耐烦,对他人的感受则缺乏深入了解的意向。相比前辈他们有了正常的人性、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平等,思路开阔而富有创造力,探究、冒险与开拓精神,与人沟通直接坦承,对心计权谋存有厌恶感,对传统道德权威的认同度较低。” (维基百科)

我们的见面是约在了皇后区的一间台湾餐厅,服务真心不好,狭小的空间并不适合聊天,不过一群“年轻人”却也相谈甚欢…


采访对象:


陈昀

祖籍:福建,射手座,04年随父母去加拿大,09年赴美,Pratt 电影特效毕业,现任职Firstborn Ad


老倪:为什么选择美国,为什么选择纽约?

陈昀:高中的时候觉得纽约很酷.


老倪:美国的教育真的这么好吗? 

陈昀:我觉得教育没有所谓的好或不好,适合某个小孩性格的教育体制,对这个小孩就是好,不适合就是不好。我觉得美国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把每个小孩的特色最大化。中国的教育往往把老师比作园丁,教育是播种的过程,希望播下的种子能长成大树。老师的责任自然就大很多。可是因为英文中education的拉丁词根本身的意思是to bring forth。也就是说教育其中完全没有播种的成分。种子已经在孩子心中,教育者的目标只是让孩子健康的,顺利的长成本身该长的样子。有的种子会变成发光的钻石,有的是大树,有的最终会变成泥沙。也许这些泥沙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至少会长出小树。可是原本可以成为小树的,可能在北美的教育环境里,因为缺乏自制力或者自发力,最终也就成了泥沙。


大学生活就是老师教的比想像中少,作业比想像中多。大部分的只是是跟同学和同伴学来的。比如说开学的第一唐课老师只会给我们很长的一列书单。然后就可以下课了。回家读书,第二堂课来讨论心得。老师只负责引导讨论的内容,对于好的观点进行拓展延伸。所以老师怎么样重要吗?我觉得是非常重要,因为老师的眼界决定了讨论的深度。当然这种课完全不做作业也没人会知道,不发言就好了。


我觉得在美国的大学生活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如何更好的解决问题,而是如何问出更好的问题。我记得有一次考试,因为我准备欠佳所以根本答不上来老师的问答题。到最后我在考卷里分析了老师问这个问题的思路,以及考点。把这个当作个凑数的答案交上去结果老师竟然给了我一半的分数。


老倪:来美国最大的改变?

陈昀:我是11岁去的加拿大,感觉美国跟加拿大文化上差异不是很大。笼统的说北美给我的改变就是长出了自己的人格。刚出国的时候蛮不习惯的。因为在国内的时候习惯把身边的人归类。大致也就几大类。出国以后发现身边所有的同学都有好明显的性格。我记得当时自己很羡慕别人。那时候觉得自己很闷(骚),但是除此以外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性格。还有一个改变就是开始敢于否认大流和权威。对于新接受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对不同的观点给予尊重和理解,同事坚持自己的想法。


老倪:纽约是怎样一座城市?

陈昀:我觉得纽约就像印度的恒河一样。有人觉得深不可参,也有人觉得好脏。去印度一定要看一眼恒河,来到北美也一定要看看纽约。这是一个极有包容度的城市。这里汇集全世界的文化,可是它并不是大熔炉。文化在纽约还是被相对完整的保持。任何思想、行为,极端在纽约都能被包容。但这里也是极其残酷的城市,无法容下平庸,平淡无奇的事物在纽约被人忽视、遗忘,所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纽约可能不会得到传承。


老倪:比起国内的教育和美国的设计教育有什么不同?

陈昀:我想北美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独立人格的成长空间,以及对情商的重视和培养。普遍来说,身边的同学都很独立,14岁就开始送报纸,16岁就开始在餐厅打工,考驾照,存钱自己买辆破车开。大家都很习惯要买什么自己赚钱,不会向父母开口要。在做决定的方面也只是问父母的意见作为参考。我有好几个同学,高中读完就决定工作。没有考虑上大学。但是他们很骄傲,很自信,有点比我们这些乖乖考大学的更快乐。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知道,或者更早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为之努力。当然也有几位,工作几年之后又决定回学校进修,他们为的不是文凭,而是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和目标,回到学校中的他们更加快速的吸收学习到的知识并且能更好的利用资源。这样教育环境出来的人就算老了,也还是很有冒险精神。比如我的一个高中老师,说他已经换了6种职业,曾经做过的工作包括木工,公车司机,摇滚歌手等,现在在高中当文学导师。总的看起来,他做过的工作完全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他多才多艺,做任何一职业的时候都是满怀热情,而且这些真的都是他发自那些热爱的事业。他说想做什么就是never too late。如果他八十岁还要摇滚,我想他一定还能很High。有人的职业一条路走到底,痛苦得很。有人的职业就是随心所欲,任何时候都不怕从新开始。我觉得没有童心的人是做不到这点的。我觉得国内的教育体制里,父母都绷得太紧了。小孩的成长没有标准答案。没有一个人的成功途径可以完全被模仿和复制。而且成功这个词本来就是主观的,成功不一定就能带来快乐。父母为孩子操太多心可能最后导致小孩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甚至是养成听天由命的懒惰。而且天天跟没有童心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小孩的童心也很快会消失吧。


老倪:你关注国内的设计和教育吗?

陈昀:我觉得中国的教育目的性太强,而中国的设计缺乏明确目的。美国则是反过来。国内的设计还缺乏自己的风格。稍微还是做作了一点。我觉得可能是设计这个领域在中国的社会阶层里还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比如说在中国,谈到艺术,谈到设计,到底是高大上的代表,还是不会读书的小孩找出路的烂东西,很多人还是说不出明确的定义。


老倪:谈谈对商业,对自我,对实习的理解?

陈昀:我觉得美国一切都是以商业为基础的。商业或者说钱,已经深深的渗入美国人的血液和信仰。在进现在的公司之前,从没有想过设计和商业可以如此无缝结合,已至于共生共存的地步。在美国,有商业的地方就必定有设计,而有设计的事物,必定有商机。这是我认为国内的从商人士,和大部分设计师没有的概念。


我认为有两种方式看待实习。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实习的确就是廉价劳动力。论资排辈的现象在美国公司还是很常见的。Underdog在证明自己之前永远只有边角活可以做。但是也因为公司对实习生的轻视,给了实习生很大的保护伞。


老倪:留在美国的两个理由和回国两个理由?

陈昀:留在美国,1,生活舒适有保障 (非纽约)2,开阔眼界;回国1,商业潜力2,刺激好玩。


老倪:和父母多久见一次面?觉得以后呢?

陈昀:一年见父母两到三次吧。温哥华到纽约不算特别远。以后希望多一点吧。公司有休假就会回加拿大看我爸妈。


老倪:有没有被歧视?

陈昀:有。中学的时候比较多,白人同学在不成熟的时候种族意识比较强。大学的时候也遇过种族歧视的老师。进入职场以后就很少了。基本上自己开郎一点都很容易跟老美玩成一片。我觉得美国人在歧视话题上还是比较敏感,应该远没有中国人歧视。


老倪:想跟国内的老师说些什么?

陈昀:Heeeelloooo how are youuuuu

2017-01-17